1、其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大论》篇中,荀子在提出“不与天争职”的同时,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土张;在提山“不求知大”之后,荀子紧接着提山了“知天”的主张。
2、C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思想。上述观点是孟子提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可持续发展观,故选C。
3、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 现代人关于“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其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
2、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
3、清朝的生态环境也在“禁”与“驰禁”中受到掠夺。 古代的环保文献 儒家的“制天”与“可持续”思想。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
4、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
5、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到春秋战国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已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规定,范围也相当广泛,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6、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保障。
1、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六年级历史教科书上有关于他的介绍,其中提到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以便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2、C 试题分析:A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提出朴素的辩证主张,B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主张。意思是砍木筏林都是要讲究时间和规律的,不能乱砍乱伐。就是生态环境有自己的循环规律,不能随便破坏。符合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C符合题意。D是兵家的主张。故选C项。
3、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主张与绿色和平组织的思想相近。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
4、诸子百家之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道家和法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5、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以时禁发是儒家环境保护的行为法则;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仁爱万物是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价值观念。孟子特别主张保护自然,包含有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倡导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类也不再去过多干扰大自然原本的生态规律。
2、古代智慧与现代环保的对话: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深远含义 这句话“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仁政”理念的生动体现,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和谐。
3、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坏己之境,必自灭亡也。唯有念长远之道,方可保万世之福祉也。
其实中国古人就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的一些谚语和成语基本都能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影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